Thursday, November 24, 2005

北京在香港只有短期策略,沒有遠大格局

近來,香港的政治起伏再次牽動世人目光。

剛出爐的《五號政治改革報告書》,已逐漸形成23條立法後,香港政壇的另一波風云。

《報告書》谈及將選舉香港特首的選舉委員會擴大兩倍,與將地區議員以互選方式納入立法會內等等課題,但對過去兩年民間要求的特首與立法議員雙普選沒有具體回應。

泛民主派盡管內部各方人馬對政改意見不一,但在日前勉強擺出了大團結陣仗,以期能爭取最具普選色彩的方案。特區政府也軟硬兼施,動作不斷。

香港社會對政改的關注升溫,不滿也逐漸累積。上星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終于開口談及此事,但卻是不痛不癢的“希望港人理性討論政改”。五號政改報告書給了泛民主派一個契機,乘勢再起。

然而,與其說這場政治角力是民主派的轉機,不如說對中共方面更是考驗。

過去半年,北京中央對香港民主派改采懷柔手法,頻頻伸出友誼之手。跨入2005年後,中共主導董建華下臺、開放民主派議員訪問內地、加速CEPA(《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的推行等等。

我們看到民主派人士在失去董建華這個目標後,進退失據,行情低迷。最大的在野民主黨,則面臨要反右,更要防左的窘境。

這系列動作顯示中共對香港事務的處理方式改變了,中央再也不能否定經過選票洗禮的民主派議員的存在,與港人的民間力量。

在香港這行政特區,作為中國一黨專政已久的執政黨,共產黨正學習着怎樣去理性面對政治上的反對勢力。

一種普遍的說法是,中國以臺灣問題優先,所以北京希望香港這小小后院不要起火。這說法的如果成立,也就是說中共對港政策只是表面上的轉變。但在中共這僵化的執政體系里,表面的細微改變即代表內部的巨大變化。

中共如何看待與應對體制里的反對派,才是應被關注的焦點。

另外,中央政府作為香港的最终主權者,究竟如何定位香港?長遠來看,香港應成為擁有七百萬人口的普通中級城市?融合為珠三角的一部分?又或者是中國半開放規劃經濟里的白手套?還是將其打造為民主與法治的模范區?

然而,歷史已注定了香港不能成為一個普通城市。而融入貌合神離的珠三角,香港將直接面對更激烈的各省競爭,珠三角也向以廣東為馬首。從這幾年的趨勢看來,港澳地區似乎成為中資企業籌資,或貪官洗錢的好地方,港澳對這愛恨交加,也倍感棘手。

在經濟方面,僅靠CEPA與彼此脆弱的信任,是否能加強香港的經濟發展,抵銷港人的各項訴求,也令人懷疑。中央與港府須描繪出美好長遠的經濟前景,以取信港人。

而在香港最關鍵的政治運作中,曾蔭權旋風式上位替補,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但這僅是繼董建華的忠臣管治模式失敗後,中共在香港方面的試驗性管理模式。中央口袋里,還有其他的模式嗎?

在眾人眼里這也是過渡性權宜之計,原因是在傳統的親中陣營里,沒有足以讓人信服的特首人選。這暴露出,北京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的約20年里,竟無法在香港栽培出合意的領導人才。那更妄論這人選特質與董建華或曾蔭權的區別,及應具備的條件。適當的特首人選是不會從天而降的。

談及近來政治紛爭的討論點「雙普選」,基本法里列明香港最終將實行普選,這也是大多數港人的共識。中央會否視以法治著稱的香港,為民主與法治的楷模,從而促成香港有民主味道的普選?

作為這前提,中國內地須逐步接受香港的法治精神與自由風氣,但中央對此從未顯現興趣。相反的,中共至今未說明,香港該如何具體得逐步推行普選。

因此有中央擔憂香港如果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普選行政長官的地方政府,會帶來災難性骨牌效應的看法。

總得來說,中共在香港只有短期策略,沒有遠大格局。香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應如何擺放,仍是令香港人迷惑,中南海尷尬的問題。


《亞洲時報在線》
24-11-200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