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6, 2005

華社需要多少中文媒體?


近來,大馬中文媒體圈又一陣風雨飄搖。先是傳聞中的新中文報無疾而終、嘩FM停播,後傳出NTV7轉手而其華語新聞時段,或8tv的中文時事清談節目可能會受影響云云。

讓我想起,自2001年馬華收購南洋報業發生以來,我總不時會被問到,因報變而起的運動,留下了一些什么?我總是半開玩笑得回答說,「撇開罷寫的問題不談。如果能讓中文報走下神壇,已是一件功德。」

由于大馬的特殊環境,中文媒體從來就不僅僅是媒體,而是作為族群權利運動的高度象征。這也就解釋了即使是中文媒體的細小異動,都不可免的引起騷動。

例如,更早之前的NTV7華語新聞時段變更風波。不論那一臺,華語新聞如果是更換至較差的時段播放,或時間減少,華社很快得就得出「我們權益受損」的結論。

我認為這推論有待商榷。中文媒體就一定維護華社權益嗎?新聞自由被壓制,大家權益受損不是更大嗎?

更多的中文媒體,更好的華語節目時段,華社權益就有更大的保障,更大的言論空間嗎?衡量媒體的方式不應只有一種。

報變中,政治人物、商人為了私利,犧牲傳媒機構,把自身的公信力典當也在所不惜。讓華社看清楚了,原來中文媒體頂上的光環,對財團政客而言,只是一種裝飾,可換之以利益。

過去一段頗長的日子里,華社對中文媒體有大于其實的幻覺,認為那必然是華社權益的維護者及主要象征。而中文媒體也就順手推舟,報導更多華社新聞以強化自己的象征地位,而“犧牲”了族群色彩不濃的課題如大專生被打壓等。

其實,中文媒體取向商業化與煽情,對涉及公眾利益課題避重就輕由來已久。

大馬媒體在政治隙縫里生存的現實里,我們基于同情弱者的心態,也往往不愿檢視中文媒體的道德與專業水平。而職業道德與專業水平,才是衡量媒體的重要刻度。

我的感慨是,當媒體已不能或不愿意為這社會的弱勢社群發聲,那它以何種語言來報導,已無甚差別。

華社究竟需要多少中文媒體?這很重要嗎?


《野路子》專欄
5-12-200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