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4, 2007

中正紀念堂更名的政治計算

不久前,位於國民黨大本營臺北市的中正紀念堂,在總統陳水扁主持下,易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 ,一場藍綠對決似乎一觸即發,但事實證明沖突并不如預期般激烈。

在這背后,不是偶然或民眾的厭倦,而是藍綠兩大陣營精密的政治計算,也可視為臺灣2008年總統選舉的鳴槍起跑點。

在挑釁中國動武、去中國化等等手段因使用過于頻繁,日漸不收效后,民進黨轉向臺灣舊體制開刀。

已有27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為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介石的逝世而建。蔣介石時代的高壓統治,的確嚴重打擊臺灣的民主空間。但是,這一場為他而起的紛爭,與他的功過關聯不大。蔣介石的雀屏中選,是因為兩蔣陵寢的任何異動,須家屬的贊同而不易動手,加上國父紀念館因孫中山爭議不大,引发的效果不強。中正紀念堂,是舊權威的最后一塊“凈土”。

在這件事情上,雖然藍綠雙方皆表示不愿看見人民對立,也都沒有組織動員群眾前來助陣。這顯示彼此都了解群眾對峙將損害自身的支持度,與蔣家關係密切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甚至僅低調得說“希望民進黨政府三思”。

但更名本身就是一種激化對立的動作,民進黨這非生產性的“更名”動作,是為了轉移國人不滿經濟持續低迷的切身之痛,鞏固綠營支持者的信心。而事件的主導者陳水扁, 則意在回報深綠人士在扁政權搖 搖欲墜之際,不捨不棄的支持﹐也借 此舖陳下 臺的後路﹐確 定自 己” 敢做敢擔的台獨領 導 人地 位”.

況且,國民黨于理無法反對“臺灣民主紀念館”的設立, 也要避開糾纏和蔣介石功過之爭,與前總統畫一條淺淺的界線,營造被民進黨“斗臭”的哀兵姿態。國民黨順勢另闢戰場,將總統府前凱達革蘭大道加註”反貪腐大道”,修改黨章以淡化統一強調臺灣優先意識。

爭取政黨傾向不強的社群認同才能確保明年總統選舉中勝出,激烈的對立也等于促進敵對陣營的團結。不明顯的對立狀態,恰好為各陣營提供說法向支持者交待,也不至于開罪中間選民。藍綠營在拉鋸中其實是各取所需。

因此雙方陣營在付不起沖突代價的衡量下,唯有小心翼翼得,由中正紀念堂主管機構教育部對其所在地地方政府臺北市,在情義、行政、法律等模糊地帶開攻防戰。

接下來,中正紀念堂的圍墻修不修、匾額怎樣拆、蔣公銅像搬遷等等議題都會接踵而來,中正紀念堂將被逐層剝皮。民進黨蠶食鯨吞,要把蔣介石最后的剩余價值轉換為選票。而在支離破碎的中正堂里,國民黨走在鋼索上,尋求最大的利益点。

臺灣民主紀念館的揭牌發生在兩大黨確定總統候選人之際,可見臺灣主權仍被設定為總統的選舉主軸。

雖然更名事件看似沉靜下來,但可以預見的更名只是第一步,明年的臺灣總統選舉將更趨惡質化,在一切為勝選下,沒有什么是不能被犧牲的!

專欄:《野路子》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