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05

都忘了保护受害人

我想,在华裔女郎扣留所受辱被偷拍事件里,有些事情我们忽略了。

我花了不到半小时时间在网上搜索,发现一些现象。

从该新闻所附载的不同照片的背景判断,这短片在不同的时间及场合里,应该至少被放映了6次。有时是一群官员、国会议员、或不知名人士站着包围观看,有时是映有女子裸露画面的手提电脑对准镜头,有时是相片中旁人露齿而笑,有时是 . . .

对于这让大马政府公信力尽失的短短70秒钟,似乎没有人严肃以待,包括单手捧着手提电脑的郭素沁小姐。

这让大众产生了一种印象,这短片是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播放,观看的。

我们都忽略了,保护受害人是大众的责任,更是理应让人尊敬、信赖的议员官员们的责任。

熟悉媒体操作,取得这震撼性新闻的郭素沁,应该了解事件爆发後,短片可能的传播速度,及受害者面对的压力。但可惜,我们无法知道,她如何看待受害人,在保护受害者方面做了些什么?

在女模特儿身裹国旗这件事上,我记得郭素沁说她认为那照片是带有「性」意味,不应该出现。那这事件上,她的标准呢?

现今电脑科技发达,其实取得独家短片的郭素沁议员,可以先将母带制作多个版本,将完整版较给当局,选择适当场合与对象播放不同的版本,如完整长度的马赛克版、剪接版,或只放映截下画面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再施予机会教育,培养公众保护受害者的意识,或强调媒体在处理图片应有的准则,才是负责任的作法。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媒体似乎在同一天,获得了这段短片,可视自身嗜血的需要而任意截下。这无疑将社会的焦点都集中在这短片上。

甚至号称以维护人权为己任的网上媒体《当今大马》,在民众教育方面也没有什么作为,只强调其网站上所连接的短片剪接版,突破了3万大关的点击率。

从事件一开始,就没有建立起保护受害人意识的情况下,受害者身份被暴露的风险无疑将加大,而使保护受害者的工作难上加难。

借此事件,大马社会尤其是牵涉其中的议员及媒体,应该设定自身对受害者的人权基准。



《野路子》专栏
29-11-2005

Thursday, November 24, 2005

北京在香港只有短期策略,沒有遠大格局

近來,香港的政治起伏再次牽動世人目光。

剛出爐的《五號政治改革報告書》,已逐漸形成23條立法後,香港政壇的另一波風云。

《報告書》谈及將選舉香港特首的選舉委員會擴大兩倍,與將地區議員以互選方式納入立法會內等等課題,但對過去兩年民間要求的特首與立法議員雙普選沒有具體回應。

泛民主派盡管內部各方人馬對政改意見不一,但在日前勉強擺出了大團結陣仗,以期能爭取最具普選色彩的方案。特區政府也軟硬兼施,動作不斷。

香港社會對政改的關注升溫,不滿也逐漸累積。上星期,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終于開口談及此事,但卻是不痛不癢的“希望港人理性討論政改”。五號政改報告書給了泛民主派一個契機,乘勢再起。

然而,與其說這場政治角力是民主派的轉機,不如說對中共方面更是考驗。

過去半年,北京中央對香港民主派改采懷柔手法,頻頻伸出友誼之手。跨入2005年後,中共主導董建華下臺、開放民主派議員訪問內地、加速CEPA(《內地與香港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的推行等等。

我們看到民主派人士在失去董建華這個目標後,進退失據,行情低迷。最大的在野民主黨,則面臨要反右,更要防左的窘境。

這系列動作顯示中共對香港事務的處理方式改變了,中央再也不能否定經過選票洗禮的民主派議員的存在,與港人的民間力量。

在香港這行政特區,作為中國一黨專政已久的執政黨,共產黨正學習着怎樣去理性面對政治上的反對勢力。

一種普遍的說法是,中國以臺灣問題優先,所以北京希望香港這小小后院不要起火。這說法的如果成立,也就是說中共對港政策只是表面上的轉變。但在中共這僵化的執政體系里,表面的細微改變即代表內部的巨大變化。

中共如何看待與應對體制里的反對派,才是應被關注的焦點。

另外,中央政府作為香港的最终主權者,究竟如何定位香港?長遠來看,香港應成為擁有七百萬人口的普通中級城市?融合為珠三角的一部分?又或者是中國半開放規劃經濟里的白手套?還是將其打造為民主與法治的模范區?

然而,歷史已注定了香港不能成為一個普通城市。而融入貌合神離的珠三角,香港將直接面對更激烈的各省競爭,珠三角也向以廣東為馬首。從這幾年的趨勢看來,港澳地區似乎成為中資企業籌資,或貪官洗錢的好地方,港澳對這愛恨交加,也倍感棘手。

在經濟方面,僅靠CEPA與彼此脆弱的信任,是否能加強香港的經濟發展,抵銷港人的各項訴求,也令人懷疑。中央與港府須描繪出美好長遠的經濟前景,以取信港人。

而在香港最關鍵的政治運作中,曾蔭權旋風式上位替補,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但這僅是繼董建華的忠臣管治模式失敗後,中共在香港方面的試驗性管理模式。中央口袋里,還有其他的模式嗎?

在眾人眼里這也是過渡性權宜之計,原因是在傳統的親中陣營里,沒有足以讓人信服的特首人選。這暴露出,北京在《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的約20年里,竟無法在香港栽培出合意的領導人才。那更妄論這人選特質與董建華或曾蔭權的區別,及應具備的條件。適當的特首人選是不會從天而降的。

談及近來政治紛爭的討論點「雙普選」,基本法里列明香港最終將實行普選,這也是大多數港人的共識。中央會否視以法治著稱的香港,為民主與法治的楷模,從而促成香港有民主味道的普選?

作為這前提,中國內地須逐步接受香港的法治精神與自由風氣,但中央對此從未顯現興趣。相反的,中共至今未說明,香港該如何具體得逐步推行普選。

因此有中央擔憂香港如果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普選行政長官的地方政府,會帶來災難性骨牌效應的看法。

總得來說,中共在香港只有短期策略,沒有遠大格局。香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應如何擺放,仍是令香港人迷惑,中南海尷尬的問題。


《亞洲時報在線》
24-11-2005

Monday, November 21, 2005

別再這樣那樣啦!

前些日子,在《獨立新聞在線》(merdekareview.com)出現了小小火花,一閃而逝。

事源該網站的一篇《你那樣,我這樣》文章,作者認為走上街頭的憤怒青年,不應該過分責備所謂不關心社會的冷漠青年,而喜歡寫詩的青年,應該有專注寫詩的自由選擇意志。

文章引起了讀者的正反意見,薩特、約翰亞當斯的看法名言都出現了。政治或戰爭,與科學或文藝相互的關聯是什么呢?

我即文笔不够愤怒,长相也不怎文艺,也忍不住來湊個熱鬧。

中國漢朝的漢武帝,用了約30年的時間,幾乎耗盡漢朝的幾十萬大軍及錢財,才貫通河西走廊,為絲綢之路奠基,打開通往西域之門。

從此,西域為中國帶來財富,與更珍貴的文化撞擊火花。這一切源自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姑且不論其晚年的昏庸。發生在唐朝的情況亦然。漢唐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巔峰,也是政治長久穩定期。

遠在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佛羅倫斯,也是當時的貿易及政治中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此萌芽,讓人們得以更多的時間及精力投入文藝創作。

在英國,依麗莎白女王一世打敗西班牙艦隊稱霸海上,英國國內也在女王執政晚期孕育出了大文豪莎士比亞。

這不是選擇右邊或左邊的問題,誰干擾誰的問題。如果說存在先于本質,那我作為一個實體存在,對他人而言已是一種干擾。而是從來這就是息息相關的問題。

爭取炒面的自由,任意翱翔的寫作空間,其實也是爭取權利的一種。

在大馬,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地方,大家安于生活卻不十分自主。

但如果把開拓空間看作是別人的事,我恐怕有一天,我們連最基本的自由與尊嚴都喪失了!


《野路子》專欄
《東方日報》(大馬)
21-11-2005

Friday, November 18, 2005

樂觀中國的諸多第一次?

最近,中國的一些新聞報導,總是在強調“第一次”。

中國全國人大舉行了個人稅務改革聽證會,是中國“第一次”針對某一項法案的修改所舉行的聽證會。共約5000名報名者中的20位公眾,代表了各行各業,在聽證會上各自陳述對個人稅制改革的看法。

當局強調這不是“做做樣子”的聽證,但網絡論壇上仍出現百姓交稅需確實,但《公務員法》里沒有規定官員需公開財務狀況的質疑。聽證會後,人大提高了個人標準稅基,以反映超過7成代表的意見。

接着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破天荒發表了《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說明這是“為國家強富而進行的偉大實踐”。“由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說法,堂而皇之得登上主流媒體,似乎回應了較早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宣布的將在數年內,循序漸進推動鄉鎮領導班子的直選。

這無疑為集中中央的權力,回歸民間社會的大門開啟了一絲小縫,雖然各方對此反應不甚熱烈。

上星期,中國教育部首次公布了《中國全民教育國家報告》。也是第一次,當局誓言要從全國農村開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改善教師聘任制度,從而縮短城鄉各項差距,提升國民平均素質。但中國教育預算的比率遠低于全球水平,卻是不爭的事實。

諸多的第一次,似在宣示中國欲達至國富民強遠景的無限期望。這系列的第一次,包含了趨向現代化道路上發展所需要的各項技術,如數目字上的管理,人民的法治習慣,及保障個人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合理機會等等。

然而,在當今世界沒人可忽略中國快速崛起,或輕視她潛在實力的同時,我懷疑的是,在這關卡上,她如何鍥而不舍,排除萬難得落實各項遠大目標?她即將走向何方?

對于中國諸多的第一次,我仍樂觀其成!


《野路子》專欄
《東方日報》(馬來西亞)
15-11-2005